基督的國

我們以此默想作為神操第二週的開始 [第91號]。

附規二、六、七、十 (參考第73號等與第130號等)

第一前導:設定地點:在此處,我們憑想像觀看,耶穌宣講時所在的各會堂、各鄉村、各城鎮。

  • 第二前導:求恩:「在此處,求我們的主賜予恩寵,使我對祂的召叫不致聽而不聞,還能爽快而勤奮地完成祂至聖的旨意。」不致聽而不聞:這話不僅在聆聽的意義上,卻特別在我們回應的意義上。我們所求的恩寵,是馴服受教的恩賜和奉行天主旨意的決心。

這個默想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部份。

召叫——一個比喻

第一端

設想有個現世的君王擁有一切做君王的條件,即歷代最偉大的人物所具備的特質,包括拿破崙的天份、磊思聖王的聖德、偉大將領的能力。啊!這人不但慷慨仁厚,而且還具有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。

第二端

他走遍各村,到處宣佈以下的消息:

  1. 他的旨意是施行仁政,以解救那些活在錯繆和暴政的黑暗境況中的人,並祝福那些負著重軛,遭人奴役的百姓,使他們能在太平盛世中度日。
  2. 願意參與他的使命或事業的人,必須與他共患難,和這位君王一同忍受衣食方面的不便、行軍和守夜時的勞累以及睡眠不足之苦。
  3. 追隨者白天勞動,晚上值夜,歷盡艱辛後,君王在光榮勝利,大功告成之日,定必論功行賞,按他們所分擔的勞苦和對他的忠誠程度,與他們分享勝利的光榮、榮譽與成果。

對這樣的呼籲,除了懦夫之外,人人都會急不及待地響應。有人若在崇高使命的召喚下,不願回應這樣一個涉及犧牲個人利益的呼召的話,定會被人視為自私透頂的卑鄙小人。

這論述顯示了以下各點:

  • 為基督而征服全世界,實際上是君王的旨意。
  • 不過,他不會強迫自己的臣民。他說:「誰願意與我一起參與這事業………..。」
  • 他並非一個經常作虛假承諾,蠱惑民心的政客。他說得很清楚凡跟隨他必會涉及的一切。
  • 他身先士卒,是首個承擔這項事業的人。他說:「誰願意與我一起參與這事業,就該在吃喝穿著等方面與我無異,並同樣感到滿足。」
  • 他確實地承諾了:「他既與我一起分擔勞苦,日後也要與我共享勝利。」

第三端

這位君王既能激勵人心,又十分慷慨,他的臣民應當如何回應他的邀請呢?

如果他們不接受這項挑戰,實在值得受人極度鄙視。

聖依納爵說:「想想那些良好的臣民應當如何回應。」他的話是「應當如何」。似乎在面對這位品格如此清高的君王時,別無選擇。

第二部份——這比喻的應用

第一端

既然世上君王的號召值得臣民恰當地回應,基督的號召就更應當如此。基督面對著普世眾人,而祂按每人的名字呼喚他們,說:「我的旨意,是征服普世,戰勝所有仇敵,從而進入我父的光榮中。因此,誰願參與我這事業,該與我一起辛勞工作,好能藉著與我一起所受之苦,將來與我一同享受光榮。」

我們必須考慮召叫我們的那一位:

  1. 基督卓越無比

我們能認識真理,而基督卻是智慧至高無上的君王。祂說:「我是真理。」(若14:6)

我們尋求美善,但基督卻是至高無上的善。基督是眾人意志的君王。

任何認識基督的人,都不得不跟隨祂。祂是眾心的君王。

  1. 基督的權能

「耶穌上前對他們說:『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。』」(瑪28:18)

君王有立法、審判和執行的權柄。

基督在審判中有宣判的權柄。祂說:「父不審判任何人,但祂把審判的全權交給了子。」(若5:22)

基督認可祂的法律。祂說:「如果你們愛我,就要遵守我的命令。」(若14:15) 此外,祂還成全了舊的法律。再者,「君王要對那些在祂右邊的說:我父所祝福的,你們來吧!承受自創世以來,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吧!」(瑪25:34)

  1. 基督的國的特性

它是個屬神的國:「耶穌回答說:『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;假使我的國屬於這世界,我的臣民早已反抗了,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;但是我的國不是這世界的。』」(若18:36)

祂對祂的國擁有屬神的權利:「耶穌上前對他們說:『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。』」(瑪28:18)

它是要臨現於普世的國。聖保祿:「基督必須為王,直到把一切仇敵屈伏在衪的腳下。」(格前15:25)

基督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而召叫人。簡而言之:

  • 基督邀請人人都跟隨祂。
  • 祂邀請我們去做的,是重要的事情;值得我們慷慨大方地回應。
  • 做這個默想時,我們須求主施恩,好使我們不要對祂的邀請充耳不聞。
  • 基督的旨意是要征服全世界。
  • 不過,祂不為求取地域上的征服,只想征服眾人的靈魂。祂來尋找的,是我們的靈魂。
  • 祂終必得勝,因為祂已征服了世界。祂說:「你們放心,我已戰勝了世界。」(若16:33) 聖若望宗徒在《若望一書》裡說:「得勝世界的勝利武器,就是我們的信德。」(若一5:4)
  • 因此,祂邀請我們做的事,就是為祂征服眾人的靈魂…………先從自己的靈魂開始。祂說:「就如父派遣了我,我也同樣派遣你們。」(若20:21) 耶穌願意首先征服的,是我們自己的靈魂。大戰要發生的地點,就在此處,就在我們內──我們不要對基督的召叫聽而不聞,而且隨後還要往外去,叫人投向祂。
  • 主召叫每一個人,就連我們這些可憐的罪人在內。祂說:「不是你們揀選了我,而是我揀選了你們。」(若15:16) 這實在是我們信仰中一項很美妙的真理。祂說:「我揀選了你們,並派你們去結果實,去結常存的果實。」(若15:16) 基督的邀請,並非我們憑空捏造的。是祂先發出了邀請,然後我們才去跟隨祂。我們的力量,是植根於這項真理的。

各種不同的回應

不同的回應共有三種。

消極的回應:故意拒絕跟隨耶穌的人,會消極地回應。耶穌的邀請具有那麼大的吸引力,以致聖依納爵連這個可能性也沒有提過。不過,確實有人拒絕祂。這類人中,有的是傾向或崇尚盡量少改變或少行動的人,有的是縱情恣慾的人。

積極的回應:積極回應共分為兩個模式。

聖依納爵說:「一切有判斷力和理性的人都會完全獻身去從事這項工作。」

那些只會「先尋求天主的國」(瑪6:33),然後才會尋求任何其他事物的人,屬於這類。「羔羊無論到哪裏去,常隨著羔羊」(默14:4) 的人,屬於這類。那些「把肉身同邪情和私慾釘在十字架上」(迦5:24) 的人,也屬於這一類。

但還有另一類更慷慨的人。

「那些願以更大的憑據去證實他們的愛,並在任何與事奉永生的君王和眾人之主相關的事上,做得比別人更出色的人,不但完全獻身去從事這項工作,而且還以行動抗衡淫蕩、肉慾與世俗之愛,並作出更有價值,更加重要的奉獻。」

他們就是那些願意置身於戰場前線的人。

他們與前者不同之處,在於他們肯背起基督的十字架。因此,他們以行動抗衡淫蕩和無節制的感情 (肉慾與世俗之愛)。

我們的主不是一個蠱惑民心的政客。他坦誠率直,直言不諱地把真相告訴我們:跟隨祂是件難事。祂說:「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,路是多麼狹!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。」(瑪7:14) 我們都跟隨著耶穌,而祂走的路是以十字架作為終結。祂說:「誰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,不配是我的。」(瑪10:38) 那些願意跟隨祂的人,必須接受這一點。祂又說:「誰若願意跟隨我,該棄絕自己,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。」(瑪16:24)

聖保祿描述我們的召叫,就是與基督一起被釘在十字架上。他說:「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,所以,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,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。」(迦2:19-20)

為要征服這「領土」──即我們自己的靈魂,我們要與強大的三仇戰鬥──即魔鬼、世俗與肉身;肉身所指的是我們自己、我們的私慾和弱點。主召叫我們,要因祂的緣故而征服我們自己。

基督不但以祂的話來召叫我們,祂還為我們立了善表,以自己的生活和行為來吸引我們]。祂因此出身寒微,祂先守好誡命。每一件祂命令我們做的事,祂都先身體力行。聖伯多祿說:「基督也為你們受了苦,給你們留下了榜樣,叫你們追隨祂的足跡。」(伯前2:21)

聖奧思定說:「誰若願意達到成全的地步,該輕視那些耶穌所輕視的事,並且愛慕及渴望耶穌所愛慕的。」

主不但在加爾瓦略山上,而且還以祂的一生,給我們立了善表,使我們明白在跟隨祂時,該如何勞苦工作,該如何安於貧窮。祂自出生便過著窮苦的生活。祂說:「狐狸有穴,天上的飛鳥有巢;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。」(路9:58) 祂去世的時候,比出生時更加貧窮。衪畢生貞潔,「聽命至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。」(斐2:8) 祂受眾人反對,「來到了自己的領域,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衪。」(若1:11)「他們窺察祂是否在安息日治好那人,好去控告他。」(谷3:22) 甚至祂的家族和祂本城的人也不相信祂,連最親密的朋友也出賣祂,對祂忘恩負義的人,多得不可勝數…………。祂召喚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分擔祂的痛苦。祂說:「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,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。」(若13:16)

聖保祿這樣描述宗徒們的處境:「我以為天主把我們作宗徒的列在最後的一等,好像被判死刑的人,因為我們成了供世界、天使和世人觀賞的一場戲劇。我們為了基督成了愚妄的人,你們在基督內卻成了聰明的人;我們軟弱,你們卻強壯;你們受尊敬,我們受羞辱。直到此時此刻,我們仍是忍飢受渴,衣不蔽體,受人拳打,居無定所,並且親手勞碌操作。」(格前4:9-12)

所以在這個課程裡,我們定要渴望陪伴基督,與祂一起安於貧窮,一起蒙羞受辱,遭定了罪,並與祂一起受死,好使日後也能隨著祂,分享祂的喜樂與平安。

在福音中,有許多字句把這種徹底跟隨耶穌的精神表達出來。

例如:「天國好像是藏在地裏的寶貝;人找到了,就把它藏起來,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,買了那塊地。」(瑪13:44)

就是這個課程了。聖保祿說:「在我看來,生活原是基督,死亡乃是利益。」(斐1:21) 他又說:「凡是願意在基督耶穌內熱心生活的人,都必要遭受迫害。」(弟後3:12)

受苦不等於一敗塗地。恰恰相反,它是世界賴以得救的方法,它將會繼續如此,直到世界的終結………..。

了解此事的關鍵,是必須記住我們是與祂一起受苦的。主邀請我們參與祂已經完成的征服大業。祂召叫我們在這項事業上與衪協作,首先征服我們自己,然後征服他人。為了達到這目的,他籲請我們慷慨地付出,而我們可以自由地回應。

祂對我們說:「誰若願意參與我的事業,該和我一起勞苦工作。」就如祂在福音中也說過:「誰若願意跟隨我,該棄絕自己,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。」(瑪16:24)

此處真正要緊的,並非我們是否決定跟隨祂,而是我們如何跟隨:我們要忠信地跟隨祂,還是想不冷不熱地跟隨呢?

在基督的福音中,基督說過的很多句話,甚至比喻,都提到這種全心全意跟隨祂的態度,而這種態度也是聖依納爵對我們的要求。

例如:「天國好像是藏在地裏的寶貝;人找到了,就把它藏起來,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,買了那塊地。天國又好像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;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,就去,賣掉他所有的一切,買了它。」(瑪13:44-46)

這兩個比喻的主旨是:為得到屬神的財富,我們必須捨棄一切。從本質上說,屬神的財富形成一個整合的體系:信德、聖化的恩寵、天主的法律、「內修生活」、恆心的恩賜和我們的救恩。這些屬神財富就是基督所說的極度寶貴的珍珠,以及地裡藏著的寶貝。

那顆珍珠是絕對的善,為了獲得它,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棄之如敝屣。作為一個「從事商業的人」,他在交易時絕不容許自己受騙。天主是絕對的,祂所造的萬物是相對的。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可算是絕對的,所以也是無限的,而因此也難以理解。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好比一條直線,線的一端有起點,但另一端卻沒有終點,一直延伸到無窮盡之處,就像幾何學家所說的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一樣。教會的「當信的道理」也是一樣:我們的理智對它們的內容表示同意,但我們卻永遠沒法透徹地論述其全部內容。

基督知道大家對人感興趣,所以祂把我們比作商人和挖掘者。祂在比喻中建議我們做一宗簡單,但卻一本萬利的交易,那是一筆「大生意」。那生意一方面是安全的,但另一方面卻要我們具備非凡的勇氣。天主認識我們,祂如同商業交易一般向我們示愛求婚,而不像迫不得已的責任,或強制的要求一樣。

無論你怎麼理解,它都是一筆「毋庸置疑」的生意:因為雙方都要完完全全地付出一切 (買家要「賣掉他所有的一切」,賣家要付出那顆他唯一擁有的「珍珠」。),而那是深奧難明的事。

以上這一切都表明,人必須徹底降服,即「賣掉他所有的一切」。這一段就如散見於福音各處,正好呼應了耶穌對祂的追隨者的一切「絕對」要求。為阻止小鳥飛翔,是毋須用上腳鐐,光一條幼線拴著一腿便夠了。耶穌說:「你們中不論是誰,如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,不能做我的門徒。」(路14:33)「把你一切所有的都變賣了,施捨給窮人,你必有寶藏在天上,然後來跟隨我!」(路18:22)「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!」(路9:60)「誰獲得自己的性命,必要喪失性命;誰為我的緣故,喪失了自己的性命,必要獲得性命。」(瑪10:39)「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裏死了,仍只是一粒;如果死了,才結出許多子粒來。」(若12:24)「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,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。」(若15:13) 耶穌甚至說:「如果誰來就我,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、母親、妻子、兒女、兄弟、姊妹,甚至自己的性命,不能做我的門徒。」(路14:26)

「我們不願賣掉自己所有的一切,我們想把某些東西留下:那是合理的事。」(Castellani《基督的比喻》)

那珍珠代表了絕對的善,其他所有事物丟掉了也不足惜。君王的呼召就是:要放棄一切我目前所擁有的,與君王一起投入戰鬥,然後享受勝利的獎賞。

聖依納爵要我們明白,人須向基督完全順從,這是基督對我們的要求。

聖保祿說:「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,因為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;為了祂,我自願損失一切,拿一切當廢物,為賺得基督。」(斐3:8)

聖依納爵邀請我們用以下對天國的奉獻詞來結束這操練:

「萬物的永生主宰,我賴祢的恩寵助祐,在祢的無窮美善,及祢光榮之母和天朝聖人聖女們的面前,做此奉獻,並鄭重聲明:只要更能事奉祢讚美祢,我真心願意,滿心切望,效法祢承受一切凌辱反對,忍受一切實際的和心靈的貧窮;只要祢的至聖尊威肯選擇我收納我,在這樣的生活和地位上。」(侯景文譯《神操通俗譯本》第98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