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——蕩子
路15:蕩子的比喻
「 父親,請把我應得的一份家產給我罷! 」事實上,那份家產並非屬他所有。
雖然我們常會傾向這樣想:我們的生命、我們的財物,都是我們所擁有的。但事實上,我們並不擁有。「我想怎樣生活,便怎樣生活。」「這條命是我的!」「你、或者其他任何人算是誰,竟過問我怎樣過活?」 以上這些話,相信大家在今天都耳熟能詳。
我們的生命領受自天主,是要為天主而活的,而我們如何度過此生,將來必須向天主交帳。我們從天主而來,也無可避免地將要返回天主那裡。因此,我們只是個人「財產」的管理員而已。 (參閱瑪25:14「塔冷通的比喻」)
父親尊重兒子的決定。
天主把自由這份禮物託付給我們。雖然祂極疼愛我們,也同樣切望我們對祂以愛還愛。祂卻不想強迫任何人愛祂;反而,祂渴望得到我們自由地獻給祂的愛;否則,我們便沒法真誠地愛祂,只能成為祂的僕婢。但天主想我們做祂的兒女。牲畜不能愛天主,但我們作為具有自由的人,就能愛天主。許多對天主的計劃不解或誤解,均源自這假定的先決條件。「為什麼天主不把我們創造成沒可能冒犯祂的人呢?」 為什麼人們會與那些具有對己不忠可能性的人結婚呢?這個問題與愛的動力相關:自由對愛是必需的。(即是沒有自由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愛。)(若15:14-15「我稱你們為朋友。」)。
這就是父親容許兒子犯下彌天大錯的緣由:不是因為他對兒子漠不關心,而是因為他尊重兒子的決定。
從父親的態度所汲取的教訓,是有點嚇人的:天主會很認真地對待我們給祂無論是肯定或否定的回應。 (參閱谷10:17有關富貴少年的記載)。
有些人會這樣想:天主既然是愛,無論我們做什麼,祂將來都會把我們迎進天國。不過,按照耶穌給我們的教導,天主既不會強迫我們下地獄,也不會迫使我們升天堂。我們是此世的旅客,無論我們發憤向上,或自甘墮落,天主都會尊重我們自由地所作的決定。(Castellani:這個比喻主要指出天主的超越性:祂留在衪所在之處,別無他法。)
施恩主教(Fulton Sheen):人人都想跟隨耶穌,但要付諸實踐時卻總會說「不過……」。所以,人們就帶著他們常說的「不過……」,朝著『不過』是地獄的方向走去……)
遠方代表這世界。放蕩不羈、追求淫慾、貪婪、自我放縱等等,標誌著小兒子的生活方式。 (參閱若15:18世界對信徒的惱恨)
父家裡的平安和美德,與遠方的情況實在對比鮮明。那裡有的,是恬靜、平安、良好習慣,更有父親對他溫馨的愛。
終於那地方遇上大荒年。
如今,他的「酒肉朋友」都離他而去,僱主又對他十分刻薄。(「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,也沒有人給他。」)
此外,他必須放豬……
他一定對自己心生厭惡,覺得自己比任東西都更討厭。
世界曾向我們許諾,不過,卻不遵守諾言。罪惡時常都很誘人,但永遠都是一張空頭支票,如同一塊充滿了鹽的糖果一樣。那些我們以為比天主更重要的事物,就是聖經所說的「世界」,即美色、權勢、金錢、吃喝玩樂、名譽……
這些就是年輕人許多時出賣靈魂來換取的東西。這也是世界向它的追隨者報酬的方式(現代世界的故事就是蕩子的故事……)。「人背棄了天主後,便會背棄自己。」(“Fallen from God will fall from yourself.”)
這就是在我們有罪時,天主如何看我們的「X光片」。罪並不僅是「人人都會做的事」,卻是一個難以完全接受的嚴峻事實。罪並不「可愛」,也不好玩;它可怖得難以形容。它是一種永無休止的誘惑,為追求完全獨立自主,不依靠任何不屬於我自身的一切,連天主也包括在內。
他清醒過來
然後,他獲得了真知灼見):他回想起從前在父家的生活,跟目前的處境相比下,簡直有天淵之別。他清醒過來,決定踏上歸途。
聖奧思定說:「我愛祢太晚了,噢,萬古常存而又常新的美,我愛祢太晚了!昔日,祢在我內,但我卻在外邊,我是在那裡尋覓祢。我既不可愛,便縱身投入祢所創造的可愛事物中。那時,祢與我同在,我卻沒有與祢相偕。」
「父親,我得罪了天,也得罪了你。」
他悔不當初。
除非我們悔改,否則天主不能寬恕我們;再說一遍,天主不想強迫我們升天堂。雖然父親渴望兒子歸來,卻一直留在家中:兒子必須痛改前非,然後回來。
這故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,是兒子尋求寬恕的特出表現。兒子本來可以如同猶達斯那樣萬念俱灰,陷入絕望的景況。可是,他悔改了,並認為父親的美善,的確大於他所有的罪惡的總和。
「得罪了你」:罪惡最重要的本質,在於冒犯天主,更大於不適當地利用受造物。若我們忘記了天主,利用祂的受造物時,便會無視祂的存在,或更甚至違反天主的旨意;若我們認為受造物比我們的造物主更重要,那就是最使天主傷心的事;因為那的確是我們冒犯祂的邪惡意向——雖然不一定宣之於口。(最使比喻中的父親感到難受的恰恰就是這種情況:小兒子的極度自私表現。)
小兒子真心悔改,即使困難重重,仍然作出徹底的抉擇,決意回歸父家――這就是真正的皈依。真難想像:小兒子做了那麼多錯事後,卻要他返回家中,再次與父親的目光接觸,其實一點也不容易…………。
至此,一般人的邏輯會是:「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吧!」
真相是:父親正在等他,而且還「動了憐憫的心,跑上前去,撲到他的脖子上,熱情地親吻他。」
他耗盡了父親的金錢後,要再次面對父親。父親縱然沒有到遠方去找他,但一看見他,就跑上前去迎接。你可想像得到,他來自那個久旱不雨的地方,又曾在那裡放過豬,該是多麼骯髒的樣貌……….,然而,父親竟摟住他,因他而感到更大的喜悅,甚至比對長子還大。(路5:31-32「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,而是有病的人。我不是來召叫義人,而是召叫罪人悔改。」)
聖女小德蘭說:我們所有的罪加起來,與天主的慈悲相比,就像落在火海裡的一滴水。
聖多瑪斯說:無論誰認為自己沒法蒙主寬恕,他這樣想時所犯的是個更大的罪,因為他聲稱自己的罪竟比天主更大 (那是驕傲)。
有很多罪人害怕回到天主那裡。這證明他們對天主的美善、偉大與慈悲,懷有扭曲了的看法。我們把天主變得像人那樣。天主照祂的肖像造了我們,我們卻反其道而行,把祂貶為凡人………..。由於我們不會饒恕,因此難以領悟天主的無限慈悲。事實上,天主寬恕一個真心悔改的罪人時,比祂對待那些自以為正義的人時,獲得更大的喜樂。祂很重視謙遜,有時甚至會讓我們獨自承受,好使我們能親自體驗到自己的罪惡,從而變得更加謙遜。耶穌懸在十字架上時,實際上左右兩旁共有兩名強盜。其中一個從基督那裡「盜取」了天堂:他做了一件事,來實踐自己的謙遜、信賴、信德、愛德和悔改。這件事遠遠大於他所可能犯過的任何罪惡。在耶穌眼前,他已潔淨了自己過去的一切行徑。
基本上,天主是慈悲的。
聖多瑪斯說:慈悲是天主的最大特質。Misericordia est Deo maxime attribuenda. (S. Th I. 21, 3)
聖保祿說:天主「富於慈悲」(弗2:4) 聖經又說:「雅威是慈悲寬仁的天主,緩於發怒,富於慈愛忠誠。」(出34:6)
「祂慈愛地定睛注視每一個人。福音中處處都證實這一點。一個人也能說:基督這種『慈愛的目光』,可以說,蘊含著全部福音喜訊的摘要與綜合。(……)我願你們每一個人都能發現基督這種目光,並能極其深切地體驗它。我不知道,在你的生命中,你會在什麼時刻 (有這種體驗)。我想,當你最需要它時,就會體驗得到。也許在痛苦中,也許是在純潔的良心作證之時,如同福音中那 (富貴) 少年的情況那樣,也許正正相反,是在有罪惡感,良心感到懊悔的時候。因為伯多祿跌倒了,否認了自己的師傅三次後,基督也定睛凝視他。人需要這種慈愛的目光。他需要知道,天主愛他,永遠愛他,從永遠就揀選他。同時,這種天主選人的永恆之愛,如同基督慈愛的目光一樣,畢生都與他形影不離。也許,體驗得最深的時刻,是考驗、羞辱、迫害與挫敗之際,那時,別人彷彿不把我們視為人,侮辱並踐踏我們的人性。在那個時刻,父常在子內愛我們的意識,基督時常都愛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,就成為我們整個人生的堅固支柱。當事事都令我們懷疑自己與生命的意義時,只要看見基督這種目光,意識到這種在祂內顯得比任何邪惡與毀滅的力量更強大的愛,憑著這種意識,我們就能繼續活下去。我願你們體驗到福音中那 (富貴) 少年所體驗到的事:『耶穌定睛看他,就喜愛他。』」
(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給青年的信,1985年3月31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