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觀 ―― 復活

我們以默觀基督的復活來開始第四週 (第218 號)。

聖依納爵建議我們默觀我們的主基督顯現給聖母這事件。

聖經雖然沒有提及這次顯現,但教會傳統一向認為這是真確的。聖女大德蘭指出,耶穌有一次顯現給她,並告訴她,祂在復活後顯現給祂的母親,因為瑪利亞非常渴望看見祂,而自己亦想安慰她。

為相關地點而定像:這裡可觀看耶穌的聖墓,及聖母的住處。

從福音中可選取的一些其他題材。

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:谷16:9-11;瑪28:8-10;若20:11-18。

耶穌顯現給伯多祿:若20:1-10;路24:34。

顯現給厄瑪烏的門徒:路24:13-35。

顯現給門徒,而多默不在:若20:19-25。

顯現給門徒,而多默也在場:若20:26-29。

在提庇黎雅海邊顯現給門徒:若21:1-14;與伯多祿的對話:若21:15-19。

求恩:「求天主賞賜聖寵,使我對吾主基督莫大的福樂和光榮,感到歡欣雀躍。」

需要思考的兩個附加元素:

– 「思量耶穌在受難時,祂的天主性似乎隱藏了起來;現在,在祂這至聖的復活中,藉著種種真實而神聖的效果,祂的天主性又再重現,並神妙地彰顯出來。」(223 號)

– 「思量吾主耶穌怎樣履行了 安慰者的任務,並以朋友之間互相安慰的慣常做法作比較。」 (224 號)

這點十分重要。在若望福音裡,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承諾,天父會賜給我們聖神作為「另一位護慰者」(「另一位安慰者」- 若14:16),這意味著耶穌自己也是一位安慰者。

在差不多所有描述復活的基督現身並公開顯現的章節中,都很清晰地表達了耶穌力求安慰別人。舉個例子,在祂與厄瑪烏的門徒相遇時,我們見到耶穌親自走近才遇上二人,在路上與他們談話及講解聖經、擘餅。儘管早前門徒已完全失去了信德和望德,在與耶穌相遇後,他們的心卻變得火熱起來。

耶穌對祂的門徒說:「看看我的手,我的腳,鬼神是沒有肉軀和骨頭的」(路24:39)。

伯多祿曾三次否認主,耶穌與他的相遇份外動人 (若21:15 ff)。耶穌三次問他:「西滿,你比他們更愛我嗎?」

同樣地,祂怎樣賜給他們聖神和平安 (若20:21-23)。

祂怎樣遇到並顯現給滿懷悲傷的瑪利亞瑪達肋納 (若20:11-18)。她守在安放基督遺體的空墳墓前,耶穌走近她去安慰她。

因此,思考基督在復活中的任務,以及祂如何想法子去安慰每一個人。

聖女大德蘭:

「如果妳們是喜樂的,請看已復活了的妳們的主;只想像祂如何離開墳墓,妳們就會歡欣喜樂。而且,祂是何等的輝煌!又是何等的美麗!何等的莊嚴!何等的凱旋!何等的欣喜!他彷彿是個從戰場凱旋歸來的戰士,贏得了一個宏偉的王國!祂要把這一切,而且連同祂自己,全都給妳們。那麼,對給予妳們這麼多餽贈的這位,妳們只要轉目看祂一次,難道這算過分嗎?」(《全德之路》第26章)

聖多瑪斯 ‧ 阿奎納 (《神學大全》,第三集,第53題,第一節)

基督復活的五個動機。

  1. 為彰顯天主的正義

天主舉揚那些謙卑自下的人。

耶穌「使自己空虛,取了奴僕的形體…他貶抑自己,聽命至死…為此,天主極其舉揚他,賜給了他一個名字,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,致使上天、地上和地下的一切,一聽到耶穌的名字,無不屈膝叩拜」(斐2:8ff)

「他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,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」(路1:52)

  1. 為肯定我們的信德

對基督復活的信仰是我們信德和望德的根基。

「他雖然由於軟弱而被釘在十字架上,卻由於天主的德能仍然活著;我們也是一樣,雖然我們在他內也成了軟弱的,但對於你們,我們卻也要由於天主的德能同他一起活著」(格後13:4)。

我們的靈修生活建基於基督的復活:「如果基督沒有復活,你們的信仰便是假的,你們還是在罪惡中」(格前15:17)。

「邪惡淫亂的世代要求徵兆,但除了約納先知的徵兆外,必不給它其他的徵兆」(瑪12:39)。

  1. 為提升我們的望德

因為我們的頭基督復活時,我們――祂的肢體――也盼望將來要復活。

「我們既然傳報了基督已由死者中復活了,怎麼你們中還有人說:死人復活是沒有的事呢?」(格前15:12)

「如果我們在今生只寄望於基督,我們就是眾人中最可憐的了。但是,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,做了死者的初果。因為死亡既因一人而來,死者的復活也因一人而來;就如在亞當內,眾人都死了,照樣,在基督內,眾人都要復活」(格前15:19-22)

  1. 為調整信徒們生活的秩序

就如保祿在羅馬書中說的:

「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,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,從死者中復活了,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」(羅6:4)

「我們知道:基督既從死者中復活,就不再死;死亡不再統治他了,因為他死,是死於罪惡,僅僅一次;他活,是活於天主。你們也要這樣看自己是死於罪惡,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」(羅6:9-11)。

  1. 為使我們獲得圓滿的救贖

既然基督藉著死亡,已把我們從各種罪惡中解救出來,因此,基督受難的目的,是要清除阻礙我們度聖善生活的一切障礙 (特別是罪)。同樣地,祂的復活是要使我們獲得為得救所需的一切美好事物。「祂曾為了我們的過犯被交付,又為了使我們成義而復活」(羅4:25)。

這樣,當耶穌救贖我們的工程,特別是藉著祂的復活得以完成時,祂把我們從三重的奴役中解救出來:

  • 從魔鬼中:「人被誰制勝,就是誰的奴隸」(伯後2:19)。但魔鬼在原罪中制勝了我們。
  • 從罪惡的奴役中:「你們曾作過罪惡的奴隸」(羅6:17)
  • 從死亡的奴役中:「死亡啊!你的災害在那裡?陰府啊!你的毁滅在那裡?」(歐13:14, Mors ero mors tua)

對禱

回想起的景象: 向聖母瑪利亞祈禱,請她為我們轉求,使我們有份參與復活的光榮。

向耶穌基督祈禱,恭賀祂,分享祂的喜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