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等人的默想 [第149號]
這一節的默想與兩旗的默想在道理上相同,但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。聖依納爵在「兩旗」中談過了理智,在這裏他談到我們的意志。本質上,這默想是從與天主旨意的關係來檢視我們的意志的現狀。
理智很重要,然而,一個人可能知道要做某一件事,但卻不去做。 就如:「我所願意的善,我不去行;而我所不願意的惡,我卻去作。」(羅7:19)。
這個默想就像一個氣壓計,可以衡量我們意志的壓力和張力。我們想知道我們是否真的 淡泊無欲 。重要的是對世間事物必須以天主的旨意作為我們的意願:亦即我的意願與天主的旨意有什麼關係?
因此,這個默想是為了克服我們在意志上抗拒「天主想要給我的一切」。聖依納爵在開頭就明確指出:「這是同一個第四天的默想,為能做出更好的選擇。」
以下是「三等人」的故事:「三個人都獲得一萬金幣,但並非完全出自他們本份內應有的――為愛天主的緣故。現在他們都願意拯救自己的靈魂, 並在主內尋獲平安,便致力擺脱依戀 那筆得來的金錢, 以免其心理負擔窒礙他們達成目標。」
聖依納爵以金錢為例子,因為金錢較屬靈的事物或人,更容易讓我們察覺和辨明對物質的依戀。但是在默想中,我們可以用任何其他事例來思考我們依戀的事物。例如,我們可以思考三類希望康復的病人,而能夠妥善治療的方法卻都是痛苦的………。或者三類旅行者,他們都很想到達某個地點,但要到達那裏,則必須經歷一段危機四伏而非常疲累的旅程等等。
這次默想的定像是個最威嚴壯麗的場景:「在這裏只為讓我看到自己站在我們的主天主和祂的所有聖人面前,使我能認清和渴望無限美善的天主所最喜歡的事。」
求恩:「祈求天主賞我聖寵,助佑我作出更能光榮無限尊威的天主和拯救自己靈魂的選擇。」
要牢記的幾個原則:
a) 天主在召叫我,正如我們在默想基督的國度時看到的。儘管我有一切的弱點,惟天主仍希望我能夠成聖。
b) 正如我們在兩旗默想中看到的,貧窮、 屈辱和蔑視是達到基督徒完美境界的唯一途徑。
c) 如果我仍然對財富、榮譽、舒適、虛榮等感到強烈的依戀(在我的意願中),這表明我仍然有點受著 這個(敗壞)世界的影響。
d) 因此,如果天主對我的旨意確是如此,我不僅必須棄絕壞事,甚至連好的也要捨棄。
1. 第一等級的人[第153號]
「他們很想擺脱對那筆所得財富的依戀,好能在我們的主天主內,找到平安並肯定他們可得救,但直到死亡的時刻來臨,他們仍沒有採用過任何方法來做過什麼。」
這類人好像很想要些什麼,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想要它,因為他們沒有下定決心,設法採用過一些必要的方法,好能讓他們尋獲 天主內的平安並拯救自己。這並非真正的意志,不過是虛假的。
有這種意志的人,都知道自己有某種缺陷、執着、過度的情慾,這些都是不應該保存的,但他們從沒有下定決心去擊退它們 ,整頓秩序或擺脱它們。
他的意志停留在意圖的層面,它不會從那裡走到任何地方。在靈修生活中,善意是未足夠的。「我知道你的作為:你也不冷,也不熱;巴不得你或冷或熱!但是,你既然是溫的,也不冷,也不熱,我必要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。」(默3:15-16)
在福音書中,我們找到了這種意志的例子:有一位經師前來,對他說:「師傅,你不論往那裡去,我要跟隨你。」耶穌給他說:「狐狸有穴,天上的飛鳥有巢,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。」(瑪8:19-20)
這是一群想要跟隨耶穌但不願接受任何不舒適的人;他們想要成果,但不想致力採用任何正確方法去達致這些成果。他們只是有良好的意圖,但僅此而已。
這種意志對人的靈修生活是災難性的。人感到來自天主的內心提示,感到需要改善自己的靈修生活, 並致力於自己的得救,但那人始終不 情願以適當的方法來一一實現。
例如,某人知道他必須避免某些導致犯罪的場合,但沒有去做:他的意志太弱了,以致未能做到。或者,天主呼召我與他建立更親密的友誼,但這意味著要祈禱,克己等等,而且,人面臨要為具體志向下定決心時,會有相當的惰性。或者,人須做某事時,卻會拖延耽擱……..。
2. 第二等級的人[第154號]
這等人説「我想要」,雖然他的意志算得上頗為堅定,但還是不夠完美。
他們沒有為遵行天主旨意而定立必要的志向。反而 ,他們選擇了無效的方法。
醫生替病人處方戒煙,因為他們的生命危在旦夕,但他們只決定減少吸煙…………。最終, 那些人不久便死去。
第二種人的意志比第一種更棘手。這些人似乎有着堅定和決斷的意志。他們確實想擺脱過度的依戀,但實際上他們試圖要求天主依從他們,而不是反過來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們試圖説服自己,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中悦天主(自欺欺人)。這意味着,他們會用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,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,以保住金錢(或香煙)。他們想擺脱過度的依戀,卻選擇了無效的方法。他們想兩者兼得:心靈上的平安和他們喜歡的東西。(「你可以將那個蛋糕據為己有並可吃掉它………。」) 他們妥協了。
按以上最後的分析,這種依戀是頗為嚴重的,因為它說明了他們喜愛世物甚於天主。我們可在富貴少年的故事中看到這一點………, 耶穌對他說:「你若願是成全的,去!變賣你所有的,施捨給窮人,你必有寶藏在天上;然後來跟隨我。」(瑪 19:21)。他自小就做了很多善事,但他沒法確切地依從耶穌對他的要求而捨棄一切。
耶穌描述這種意志為:「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人」(瑪 6:24)。
這些人確實想要揹負十字架,但不全照耶穌為他們所選擇的。歸根結柢,那是對天主旨意的某種操縱:只要袮要求我的,正合乎我想要的,我才跟隨你。
這種態度暴露了一種軟弱的意志,不重視天主對我們的實際計劃:我定會為天主做好一切,但「這件事」是例外………。這就是般雀比拉多的方式:他想拯救耶穌,但他的意願是理論上的。他的軟弱表明他尋求他自己多於真理………。
聖十字若望説:「如果天主要求你一件事,你給祂另一件,這對你有什麼益處?要想想天主想望什麼,然後就去做。結果,你所得到的心靈滿足,甚至超過你順從自己意向所得到的。」(光與愛的諺語,第 73 期)。
耶穌向他們說:「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,完成他的工程。」(若 4:34)。
有時我們冒著風險做好事,但卻不完全是天主希望我們做的事。例如,一個人喜歡祈禱,但卻不與自己的歪念和惡習作戰。 聖方濟各沙雷氏説,一個母親的天職要求她在家裏撫養孩子,她不應把所有時間都花在聖堂 ………。.
我們在福音中發現了許多個例子, 屬於附有條件才追隨耶穌的意願:就是那些聽到基督的召叫,還要等待的人。例如有一個門徒對衪說:「主,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。」但耶穌回答他說:「你跟隨我羆! 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!」(瑪8:21-22)。
– 另一個人要求讓他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,耶穌對他說:「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,不適於天主的國。」(路 9:62)。
3. 第三等級的人[第155號]
這些屬於一心想要遵行天主旨意而且絕不妥協的人。這方面的例子是聖母瑪利亞在領報時說的「……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。」(路 1:38): 她就像給天主簽了一張空白支票。
他們是那種想擺脱一切偏情的人,亦會保持平心,全不介意保留金錢(或世物)與否。只要是天主對他們的旨意,他們才想保留它:「他們只求按照 天主啟示他們的旨意,變成自己的意志,為更好事奉和讚美尊威的天主。」 [155]。
同時,他們並不知道天主對他們的旨意是什麼,惟仍然捨離那些事物,而且他們將會用盡心力不去滿足自己的慾望或其他事物,除非僅為事奉我們的主、天主,才足以感動他們去做。」
我們應該盡力時常保持這種意志。我們意願的取向不是一成不變,而是靈活多變的,而且可能很複雜。一個人可能對某些事情有堅定的意願,而對另外一些事情的意願卻頗薄弱。而一個人可能在某一時刻有第三類人的意志,然後卻轉變了取向,變成擁有第二類人的意志。
因此,這默想必須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重複進行,作為一種操練。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對某事物猶豫不決,或感覺受到該事物過度吸引,那人便可能需要測試自己的意志,並更新自己意志的傾向,直到那人獲得完滿的內心自由。如果我們意識到我們未能以平心來對待某些事物,我們便必須努力並鍛鍊我們的意志,使自己至少在感情上能捨離它 (就算事實上還未能如此)。
這可以與我們的智能狀態比較。如果我們即將參加考試,突然意識到我們對某些要點的瞭解不足,那麼我們必須加強鞏固該科目內的相關重點內容。為我們的意志也是這樣,如果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意志 在應付某事物上很薄弱,那麼我們必須激發我們的意志(就像運動教練在決賽暫停時向球隊訓話 一樣)。
許多事情正岌岌可危,這裏所關注的昰我們靈修生活的進展及我們與天主的關係。我們的自由正面對危機,當我們思考它時,我們就會明白我們往往會在意志薄弱的地方跌倒。如果一個人感覺依戀或傾向於不完全正確的事情上(在實質、數量或強度上),我們就更可能在那特定的地方跌倒(犯罪)。因此,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努力聚焦在這裏。在我們的靈修生活中,我們不會漫無目的地四處走,「我總是這樣跑,不是如同無定向的; 我這樣打拳,不是如同打空氣的;」(格前9:26)。
我們可以從魔鬼的策略中吸取教訓;「……我們人性的仇敵從四面八方偵察我們所有的美德,包括神學上的、基要上的和道德上的。在牠找出我們防衛永恆救恩方面的最脆弱和最不足 的地方,牠就會在那裏攻擊並試圖如風暴一樣攻陷我們」[第327號]。
這個默想應該以天主的美善作為它依據的背景。在我們眾多的選擇和決定中,尤其是當它們牽涉與世物的某種割捨時,我們應該時刻 牢記天主是美善的,天主想要的一切都只是我們靈魂的福祉、我們內在的自由和我們獲得聖化。
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下定決心永遠不會對耶穌説「不」。
艾蒂特‧史坦茵 (Edith Stein):「我記不起我曾經理解那是天主對我的旨意,而卻沒有付諸實行。」
聖十字瑪麗:「對我來説,天主的旨意是一本我從來都百讀不厭的書,它對我來説總是具有新的魅力。我無法向你說明:在我看來天主的旨意是多麼美好的事。」
聖依納爵説,我們應該採用兩旗的默想相同的對禱,來結束這次默想。
福音書中的一些例子
《巴克萊(Barclays)釋經集》: 那時正是猶太人的慶節,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。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,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(Bethzatha),周圍有五個走廊。在這些走廊內,躺著許多患病的,瞎眼的,瘸腿的,痳痺的,都在等候水動,因為有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,攪動池水;水動後,第一個下去的,無論他患什麼病,必會痊愈。在那裡有一個人,患病已三十八年。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裡,知道他已病了多時,就向他說:「你願意痊愈嗎?」那病人回答說:「主,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,把我放到水池中;我正到的時候,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。」耶穌向他說:「起來,拿起你的床,行走罷!」那人便立刻痊愈了,拿起自己的床行走。(若5:1-9)
(i) 耶穌首先問這個人他是否想被治癒。這個問題並不像聽起來那麼愚蠢。那男人已等了三十八年,很可能所有希望已經破滅,只留下消極而鬱悶的絕望。在他的內心深處,這個人可能很滿足於繼續是一個病人,因為如果他被治癒了,他將可能要承擔所有謀生的重擔。有些病弱者並不介意成為長期的病弱,因為其他人做了所有的工作和揹負起所有的擔憂。但是這個人的反應是即時的。他想得到醫治,儘管他不明白自己怎樣才可以被治好,因為沒有人來幫助他。
想得到耶穌的力量的首要條件是對它強烈的渴望。耶穌説:「你真的想要改變嗎?」如果在我們的內心深處,我們很滿足於保持現狀,那麼我們就不會改變。
(ii) 耶穌接着吩咐那人起來,這就好像對他説:「老兄,順從這個意願,你和我就可以一起完成這件事!」天主的大能永遠不會免除人的努力。最真實無誤的就是我們必須理解自己的無助;惟在最真確的意義上,當我們的意志和天主的全能合作,即會令奇蹟成為可能時,奇蹟就會發生,而這是真實的。
(iii) 實際上,耶穌是在命令這個人去嘗試不可能的事。 他説:「起來。」他的床只是一個像框架一樣的輕型擔架──希臘語是 krabbatos (GSN2895),這口語的真正意思是一張簡陋的小床──而耶穌告訴他把它撿起來帶走。那人很可能會抱怨説,他的床已用來負載了他三十八年,現在反叫他拿起它,那並沒有多大意義吧?但是他和基督一起努力了,事情就這樣完成了。
– 聖母領報;訪親(路 1:28)。
– 亞巴郎(創 12:4)。
– 撒慕爾(撒上 3:10)。
– 聖瑪竇(瑪 9:9)。
– 聖保祿:……立即(迦 1:17)。
對禱
注意[第157號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