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個原則與基礎 ─ 天主

閱讀第23 號。

為我來說,天主是誰?當聖多瑪斯 ‧ 阿奎納還是個孩童時,他會問修道人:「天主是什麼?….」

天主是永恆不變的,天主是一個有位格的神 (Spirit),超越一切的,以及守護眷顧一切的。

人受造的目的,是為讚美、崇敬、事奉我們的主天主,並藉此使自己的靈魂得救。

默想的第一部分有兩方面:

  1. 第一方面是關於我們作為受造物的狀況。
  2. 第二方面是關於我們受造的目的。
  1. 第一方面是關於我們作為受造物的狀況

假如我們認真看待我們是受造物的事實,我們可從這個真理獲得許多益處。我們完全依靠天主。聖保祿說:「我們生活、行動、存在,都在他內」(宗17:28)。

如果我們花一些時間察看我們的四周,我們會發現很多的事物,大大吸引了我們注視天主所創造的奇妙大自然。自然界的每樣事物就如一首讚美造物主的詩歌。

不同種類的動物,由細小的昆蟲以至巨大的哺乳類動物;物種各有不同,活動習性亦各有不同。我們在空中、在海洋中、在地上、在地下,到處都可找到不同的受造物。而每個受造物都是由天主所創造的。

天主維持我們的生命及支撐我們的善行 (能量之源)。

這是我們謙遜的根據。「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?」(格前4:7)。「一切美好的贈與,一切完善的恩賜,都是從上,從光明之父降下來的」(雅1:17)。

聖多瑪斯說:「謙遜主要是指我們順從天主,由此我們開始邁向成全」(神學大全第二集,第二部,第161題,第 1 節,釋疑5)

聖奧思定亦說:「宗教的首要事情是謙遜,第二是謙遜,而第三亦是謙遜」(書信Epistle 118)

栖亞那的聖加大利納認為我們「除了罪之外,什麼也不是」……

我們知道謙遜有多重要,因為「天主拒絕驕傲人,卻賞賜恩寵於謙遜人」(雅4:6)。「上主所造的各有其用意」(箴16:4)。「我是上主,這是我的名字;我決不將我的光榮讓與另一位」(依42:8)。

但是,所謂的新尊嚴要求新的、積極的自由,自由自主去改造我們的性別;去與某人結婚而不用考慮性別或生育的可能性;去選擇我們死亡的時刻,並得到專業醫學人士的協助去結束我們的生命;去不單終止一個胎兒在子宮內孕育,更利用他或她的器官以謀取商業利益。新尊嚴亦要求新的、消極的自由――妄求個人自在,可免除不想有的痛楚和不適,免於在加諸自己身體或利用它自決做些什麼時所受的局限,免於那些冒犯我或挑戰我所作的決定的言語或思想。

尊嚴不再著眼於我們是誰或我們是甚麼,而是著眼於我們那不受拘束的意志能做什麼,及它能制止他人作什麼。

  1. 第二方面是關於我們受造之目的

現今人們很忙碌,這是個不爭的事實… 但許多時候,他們甚至沒有思考他們存在於此的最終目的是什麼。

如果我們環視四周,嘗試去察看天主的化工,那麼,除了發現受造物的美之外,我們還會找到許多奇妙的東西。

我們將會看到,每一個受造物都不是隨機被創造,沒有一個受造物不是憑著指派目的而創造的。反之,萬物都有其恰當性、指定功能及受造的原因。山脈形成屏障,使雲在此隨處凝結;風乘載著雲,使雨降落大地;樹木是地球的肺葉,使其得以呼吸,如此類推。每一種動物都有其獨特的角色,並與植物和大地,一起構成生態系統,在其內每個受造物都有其受造的目的和用意。自然界中沒有一樣東西是偶然的,正如智慧書所說的:「你處置一切,原有一定的尺度、數目和衡量」(智11:20)。沒有東西能脫離天主的控制。祂給每樣事物一個角色,它們將會是完成其使命的要角。

我們以人手製造的物品亦一樣:每件物品都按其特定目的造出來,而且,這個終結目的是個第一目標。首先你要知道你想做什麼,然後你去尋找方法。如果將次序顛倒過來,就會變得非理性,並違反事物的本質。這個法則對任何一個領域的創造都有效。

舉個例子:我們想像一下世上的第一個木匠,並假設他發明了釘子去將兩塊木材連接起來。現在他的問題是如何將釘子釘進木塊中。經過計算和思考,他終於發現或發明了鎚子。原來鎚子是與釘子扣緊起來運用的。你可嘗試用鎚子來扭緊螺絲,或用螺絲刀來釘釘子,但這是辦不到的。鎚子是為釘子而設,螺絲刀是為螺絲而設,至少發明它們的本意是如此。這是十分重要的。各種特定物件究竟是為了什麼而製造的?

人類不可逃脫這一個法則。我們都是天主所創造的,是除天使以外最完美的受造物;當我們仍活在世上時,亦會有一些特定的事須由我們去完成,我們有目標要實現。天主給予我們生命一個最大可能的目的:讚美祂、光榮祂、事奉祂,好使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,可以前往與 天主一起生活於永遠的福樂中。這就概括地指出了我們受造的目的。我們不單偕同天使,亦偕同每個受造物一起光榮及事奉天主。

因此,我們可問自己:

天主是誰 ?―― 我是誰?―― 天主與我的關係怎麼樣?

「他於創世以前,在基督內已揀選了我們,為使我們在他面前,成為聖潔無瑕疵的」(弗1:4)。

我對天主有怎樣的認識?為我來說,天主是誰?我與祂的關係怎麼樣?我的祈禱生活有多重要?我對領受聖事的依賴有多頻密?

我與祂的關係怎麼樣?我信靠天主嗎?我能在生活中看出自己真的相信天主嗎?…… 我對良善的、全能的、睿智的、慈悲的、守護並眷顧著人類的天主懷有望德嗎?

我們作為基督徒已獲天主邀請,與祂保持一份特殊的友誼。但是,在實踐上,許多時候在我們生活的某些方面, 天主並沒有位置……。「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: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,或是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」(瑪6:24)。

我的祈禱生活是怎麼樣……? 我怎樣滋養它?我常閱讀什麼讀物?

幾時我們以尋求舒適作為生命的最終目標,我們即停止以尋找天主為優先。

當我們面對自己的過失, 因醒悟自己的弱點和缺陷而灰心喪氣時,我們便停留在天主沒有能力改變我們的想法中。

當我們埋怨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些負面的事情、問題和挑戰時,我們便失去了喜樂,而我們 卻有如這些事情不受天主所掌控般回應,那麼我們的取態就如同一個無神論者一樣。

當聖瑪麗‧麥姬洛修女被處以絕罰時,她說:「我真的像置身於夢中。我似乎沒有意識到主教和神父的存在;我知道我看不見他們;但我感覺到,噢,他們對自己職務的熱愛,這份熱愛,也是對這處罰的一種敬畏,那才讓我知悉這處罰正被全力地傳達給了我。我不知道如何描述這個感覺,但我感到強烈的喜悅,並感到與天主從沒如此親近。我永不會忘記天主臨在時那份平靜而美好的感覺」(保祿 ‧ 加德納,《聖十字瑪麗》,第105頁)。

阮文順樞機說:「在我九年遭受隔離監禁的漫長折磨當中,在一間沒有窗口的斗室裡,有時一連好幾天燈光日夜照射著,有時卻連續數周漆黑不見五指;又熱又濕,令我感覺快窒息了,快瘋掉了!當時我尚是一名年輕的主教,只有過八年的牧職經驗。我無法入睡,一想到我被迫放棄教區,看著我為天主所創辦的許多事業毀於一旦,心中萬分憂苦,我感覺到整個人正從內作亂起來。

有一夜,打從心底深處有聲音告訴我:『你為什麼這樣折磨自己?你要學會辨別「天主」和「天主的工作」這兩件事。你已做了的並想繼續做下去的工作:牧靈探訪,培育修生、男女修會會士、平信徒和青年,興建學校、向外教人福傳的傳教中心等等,這一切都是很美好的工作,但卻都是天主的工作,而不是天主!如果天主要你放棄這一切工作,並將自己交託於祂的手上,你就該立刻照著做,並信賴祂。天主將會把你的工作託付給別人,那些比你更有才幹的人。你選擇了天主,而不是祂的工作!』

這道亮光給了我全新的力量,完全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。它幫助我克服肉體上幾乎不可能 忍受的困難時刻。從那時起,一種新的平安充滿我內心,並伴隨我受囚禁達十三年之久。在重重困難當前,我感悟到我人性的軟弱,惟我會再次肯定我的抉擇,而我一直充滿平安。選擇天主而不是天主的工作。這是任何世代基督信徒生活的基礎。我明白生命的每一刻都是一連串的選擇,選擇天主或是天主的工作,每次都是新的選擇,每次選擇都是一次皈依。未能全心信賴天主,卻往他處尋找靠山和保障,這經常是天主子民受到的試探,連一些英雄人物,如梅瑟、達味、撒羅滿,也遭受了這種痛苦的經歷…」(《希望的證人》,Testimony of Hope, 42-43)。

亞巴郎……

因此,讓我們默想原則與基礎的第一部分:

人受造的目的,是為讚美、崇敬、事奉我們的主天主,並藉此使自己的靈魂得救。

這是我們生命的目標,我們必須為此而活。

我們將這神操交託在聖母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