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eni, Sancte Spiritus,天主聖神,請降臨,
Reple tuorum corda fidelium:充滿你信眾的心:
Et tui amoris in eis ignem accende.並在我們心中燃起你的愛火。
V. Emitte Spiritum tuum, et creabuntur.V. 使我們蒙受再造之恩。
R. Et renovabis faciem terrae.R. 並使大地更新。
Oremus. Deus, qui corda fidelium Sancti Spiritus illustratione docuisti: da nobis in eodem Spiritu recta sapere; et de eius semper consolatione gaudere. Per Christum Dominum nostrum. Amen.請大家祈禱。天主,請以聖神之光,教導信眾的心,請以同樣的神,賜給我們理解的智慧,並在你的撫慰中,常喜樂。因我們的主基督。阿們。
預備經

求我們的主天主,賞我聖寵,使我的一切意向和行為,都為事奉讚美至尊無對的天主。

定像

「正在耶穌出來行路時,跑來了一個人,跪在他面前,問他說:『善師,為承受永生,我該做什麼?』耶穌對他說:『你為什麼稱我善﹖除了天主一個外,沒有誰是善的。誡命你都知道:不可殺人,不可姦淫,不可偷盜,不可做假見證,不可欺詐,應孝敬你的父母。』他回答耶穌說:『師傅!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。』耶穌定睛看他,就喜愛他,對他說:『你還缺少一樣:你去,變賣你所有的一切,施捨給窮人,你必有寶藏在天上;然後來,背著十字架,跟隨我! 』」(谷10:17-21)。

求恩

我們要求天主賞賜我們恩寵,使我們獲得不偏不倚的態度

默想

聖依納爵說:「我們對一切受造物,在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事上,必須保持平心,以及不偏不倚的態度:就是在我們這方面,不願意健康甚於疾病,不願意財富甚於貧窮,不願意尊榮甚於屈辱,也不願意長壽甚於短命;其他一切,莫不如此。總而言之:我們所願意、所選擇的,只是那更能引我們達到受造目的的事物」[1]

聖羅伯多·伯辣民主教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,說:「你要認清真善,就是使你達到目的的一切;你也要認清真惡,就是使你失落目的的一切。順與逆、富與貧、健康與疾病、榮譽與羞辱、生命與死亡,明智人不該為了這些事的本身而加以追求,或者加以逃避。如果這一切,有助於天主的光榮和你永遠的幸福,便是好的,該加以追求;如果它們構成阻礙,就是壞的,該加以逃避」[2]

1. 複習上次默想的內容

上次默想,我們反省有關受造物的目的,也就是說,天主創造萬物的理由:萬物是為人而造的,為幫助他追求他之所以受造的目的。

我們也反省有關取用或放棄世物的原則:根據人受造的目的,世物能有多少幫助,就必須取用多少;能造成多少障礙,就必須放棄多少。

我們也說過,我們經常違背這個原則:

– 針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:一個懶惰的學生明明知道,要通過考試,必須選擇並放棄一些東西:必須選擇學習的痛苦,也必須放棄舒適;可他不那樣做:他選擇舒適,並放棄學習。

– 針對超性生活中的事情:一個罪人明明知道,要得救,必須選擇並放棄一些東西:必須取用那些幫他得救的世物,也必須放棄那些阻礙他得救的世物;可他不那樣做:他選擇犯那使他離開天主的大罪,或者選擇犯那些使他慢慢兒遠離天主的小罪,而不採取避免犯罪的方法。

那麼,為什麼懶惰的學生選擇舒適而放棄學習的痛苦?為什麼罪人選擇一個受造物而拒絕天主呢?因為懶惰的學生是舒適的奴役;罪人是某個受造物的奴役。

那麼,那懶惰的學生,要擺脫舒適的奴役,或那罪人,要擺脫罪過的奴役,都必須做什麼?為獲得自由,他們要做什麼呢?

我們暫時不回答這個問題。我們暫時把答案放一邊。現在我們來解釋,不偏不倚的態度是什麼。

2. 不偏不倚的態度,應用於什麼受造物?

上次默想,我們提到兩種受造物:一種是説明我們達到目的的,與阻礙我們達到目的的世物;對此,要用取用或放棄的原則。

另一種世物,是指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世物,例如:健康與疾病、財富與貧窮、尊容與屈辱、長壽與短命,等等。對於這些世物,我們應該保持不偏不倚的態度,也就是說,我們只應該願意,只應該選擇那更能引我們達到受造目的的事物。

3. 那更能引我們達到受造目的的事物,由誰來決定?

那更能引我們達到受造目的的事物是健康還是疾病?是財富還是貧窮?是尊容還是屈辱?是長壽還是短命?是修道還是結婚?這由天主來決定:有時天主要一個人以健康或財富或尊容或長壽光榮他,有時則要一個人以疾病或貧窮或屈辱或短命光榮他。

4. 那麼不偏不倚的態度是什麼樣的態度

不偏不倚的態度是富貴少年所缺乏的態度。

他遵守取用或放棄世物的原則,因為他遵守十誡;但是因為他沒有不偏不倚的態度,也就是說,他願意財富,不願意貧窮,所以他無法擺脫財富的奴役,結果不願意跟隨耶穌。他還可以得救,但他不能選擇那更能引他達到受造目的的事物,即變賣一切跟隨耶穌。

5. 那缺乏不偏不倚的態度,後果是什麼?

缺乏不偏不倚的態度的第一個後果就在於此,缺乏自由來選擇那更能引他達到受造目的的事物,像富貴少年一樣。

第二後果也是缺乏自由,那就是缺乏自由來取用必須取用的世物,以及缺乏自由來放棄該放棄的世物。

現在我們回答上面的問題:那懶惰的學生,要擺脫舒適的奴役,或那罪人,要擺脫罪過的奴役,都必須做什麼?為獲得自由,他們要做什麼呢?他們要培養不偏不倚的態度。為什麼呢?因為如果一個人,對於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世物,學會選擇那更能引他達到受造目的的事物,他對該取用或放棄的世物,也就會自由取用他必須取用的世物,也會自由放棄該放棄的世物。

6. 但是如果我只是遵守取用或放棄世物的原則,而不培養不偏不倚的態度,可以得救嗎?

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我覺得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:

第一、富貴少年的例子:他遵守十誡,因而可以得救。耶穌要求他變賣一切,並跟隨他,可富貴少年拒絕。他還可以得救嗎?理論上可以。因為變賣一切、跟隨耶穌,不是要求,而是邀請,是聖衣納爵所說的「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事」。

第二、一位修生學習告解課時,學到以下原則:「當告解人身處極端緊急情況時,受任堂區主任職務者,依照義德的要求,就是遭遇實際的生命危險,也負有實施和好聖事的義務」。然後老師舉例子,說:「臨終病人所感染的病毒容易傳染,倘若聽告司鐸去給他實施臨終聖事,再小心也免不了感染疾病甚至死亡的可能性,而且可能性非常大」。這位修生想:「碰到這麼一個情況的司鐸並不多,所以不用擔心,而對生命與死亡,更不用培養不偏不倚的態度」。結果,晉鐸不久以後,就碰到了這個情況,而因為沒有提前培養不偏不倚的態度,現在不敢面對死亡,不敢去見臨終的教友。這個時候,我們以前所說的「長壽或短命」,已經不是「能自由選擇的事」,現在就是必須選擇短命。要是他早一點兒培養不偏不倚的態度而享有自由,他現在就會甘願為主致命。所有他會不會得救?要看他選擇什麼。如果他選擇長壽,不去看那個教友,那得救的難度就大了。

7. 那麼一個沒有培養不偏不倚的態度的人,會不會對聖召做正確的選擇?

問問富貴少年就知道了。

8. 那如果一個人不培養不偏不倚的態度,會不會按天主的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?

不會,因為他總會按自己的旨意來調整自己的生活。

9. 但是怎麼培養不偏不倚的態度呢?

比方說,一位母親與她女兒一起去動物園。女兒靠近老虎,伸出她胳膊,想摸摸老虎,老虎抓到她衣服,要把她拉進去。母親為救女兒,不會伸出自己胳膊,讓老虎咬傷它,以免女兒受傷嗎?母親為什麼敢於那樣做?答案是愛。她不會站在一邊考慮,要不要犧牲自己,她寧願犧牲自己的性命,也都不要女兒受傷。為什麼?答案是愛。要是我們對天主的愛,像那位母親的一樣,為了選擇那最喜悅天主的事,我們就不會怕什麼。

對禱

對禱應是真正的談話,就如朋友與朋友,僕人與主人談心一樣;有時祈求某項恩寵,有時承認自己犯的某項罪過,有時訴說自己的心情,有時對某事請求指導。最後念一遍「天主經」。


[1] 《神操》书,第23号。

[2] 诵读,读经二。